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,提高教育质量,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普及高中阶段教育,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,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,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。
其中,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引人关注,令人振奋。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何意义?如何推动?面临哪些挑战?
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何意义?
曾天山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
●增强受教育者脱贫致富能力,打破代际贫困
“十三五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,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,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优势的重要举措。具体来说,
一是满足人民群众“能上学、上好学、多上学”的愿望,通过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,提升劳动者素质,增强受教育者脱贫致富能力,打破代际贫困,缩小收入差距;
二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,克服人力资源提升的“瓶颈”,培养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,推动“中国制造”走向“中国智造”,促进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,加快创新性国家建设,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;
三是适应国际教育竞争的新挑战,我国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,整体处于世界中上水平,多项指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,但高中阶段教育还是一大短板,主要劳动年龄人口(20—59岁)平均受教育年限刚过10年,从业人员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,而发达国家大多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。
朱建民
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
●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”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需求
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,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和劳动力数量减少的事实,依靠廉价劳动力带动经济发展已成为过去。近年来国内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“用工荒”与“就业难”并立,正是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的表现。五中全会提出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”,正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需求。用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来弥补数量的短缺,将增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竞争优势,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,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。
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面临哪些挑战?
石中英
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
●以问题为抓手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
过去5年,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不断发展,毛入学率从2009年的79.2%增长到2014年的86.5%,距离五中全会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90%只差3.5个百分点。未来5年实现这个目标,必须要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。
首先是要解决好高中阶段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问题,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。
其次是要解决好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问题。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,难点还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。
再其次是要解决好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的质量与特色问题。质量是教育的内在生命线。
最后是要解决好高中阶段教育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问题。有关部门要抓紧开展“学校法”或“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例”等法律文件的调研、起草和立法工作,为高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。
封留才
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
●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”需要遏制西部凹陷
当前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”的难点在中西部、边远、民族地区以及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尚未通过国家认定的教育薄弱地区。这些地区面临着“普九”和“普高”的双重压力和任务,需要从国家层面健全完善针对性、补偿性的政策措施,需要政府及各部门建构协同推进的保障机制,需要加大投入力度。这样才能遏制中西部凹陷,确保他们跟上全国普及的步伐。
王海燕
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
●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存在误解
高中阶段教育仍存在区域、地域间的差异性。例如,有些地方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存量大体一致;有些则以普通高中为主,中职发展相对缓慢。又如家长和学生存在一些误解,往往首选普通高中作为升学目标,或因各种原因放弃高中阶段教育。可见,要真正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,就要通过多样化发展、办出特色。
如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?
申继亮
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
●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
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在过去十多年里取得了显著成绩,2014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86.5%,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,但“育分”不育人的问题一直存在。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,要“提高教育质量”。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,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要着力于育人模式改革,提升质量。
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,首先要强化育人导向。“立德树人”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可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。其次,强化学校特色办学。大力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,打破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的局面,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。再其次,强化制度建设。制度建设是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保障,着力推进管办评分离是综合改革的关键点。
霍益萍
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、华东师范大学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
●采取各种措施,加快高中师资队伍建设
经过多年努力,高中师资学历达标率有明显提升,但尚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,如学校扩招后教师缺编现象非常严重、教师结构性短缺现象严重、教师专业能力亟待提高等。
国家应在教师培养、教师编制核定、教师任用与薪酬、教师工作时间、教师培训制度和体系建设方面作出规定,下达指导性意见。同时,建立编制定期核定和动态调整管理机制,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;重点加强普通高中英语、生物、地理、通用技术、音体美专任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“双师型”教师配备;打破现有教师培训的政府垄断,发挥第三方专业队伍在高中教师培训中的作用;建立中职学校教师进入行业企业实践机制,加快“双师型”和技能型教师培养,尽快形成一支能适应普及后的高中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。
刘显泽
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
●以发展中职为重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
当前,有人认为,经济发展了,老百姓富裕了,人民群众普遍希望读普高升大学,可以实行高中后分流,这种认识有失偏颇。教育结构必须服从人才结构。从人才结构分析,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。从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状分析,2014年,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虽已达到42.89%,但区域发展不均衡。有关数据显示,31个省份中,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(不含技工学校)占高中阶段教育比例低于40%的有21个省份,低于30%的有3个省份,普职不均衡是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因素。
保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大体相当,实施“中国制造2025”,提升产业工人整体素质,都需要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重点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,有效整合高中阶段教育各类资源,优化调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布局,把高中阶段教育增量主要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。
王殿君
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
●制定普通高中、中职和综合高中的基本办学标准
在普及高中教育的过程中,要制定普通高中、中职和综合高中的基本办学标准,确保办学质量;根据各地未来人口和生源状况,规划好高中教育资源的结构和规模;保证新学校建设和原有学校规模扩大的资金保障、人力资源保障,优质高中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,发挥名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;充分调动社会资源,通过政策保障,使民办学校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素材来源 | 综合人民日报、中国教育报